当前位置: 中青汽车频道->> 汽车互联->> 正文
易车研究院发布上下班通勤洞察报告(2024版):未来十年多数车企或被温水煮青蛙

2024-02-23 20:16    来源:中国网

2023年,有车家庭的通勤用户有51.66%开私家车,但疫情后加速减少显著,该迹象会如何影响与重塑中国车市?

2023年,中国新车市场的增换购占比超70%,由于研究存量车市对车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,再加上下班仍是目前中国用户的主要购车诉求,本报告从有车家庭的上下班通勤切入,探究存量车市的机遇和挑战,助力车企趋利避害;

易车研究院调研发现,2023年,中国有车家庭的主要通勤方式仍是开私家车上下班,占比高达51.66%,遥遥领先于地铁、电瓶车与公交,后三者占比分别为13.26%、11.50%和8.38%。从纵向看,有车家庭开私家车上下班占通勤的比例,呈现加速下滑的走势,2018-2019年,从53.13%小幅跌至51.78%,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让占比大幅反弹至63.25%,2021-2022年,防疫防控常态化,占比持续回落,2023年,疫情封控突然彻底放开,占比快速下滑至51.66%,并低于2019年的水平;

2024-2030年,有车家庭的通勤用户开私家车的占比会不会持续大幅下滑?甚至跌破30%?哪种通勤方式会强势抢占私家车份额?同时,哪些新用车场景会强势崛起,甚至替代上下班,成为有车家庭或存量用户的新主流购车诉求?

有车家庭经常开私家车上下班的用户,以油腻大叔为主,他们更注重便捷、自由与舒适,也能承担起较高的用车成本

在有车家庭,谁经常开车上下班?易车研究院调研发现,2023年,有车家庭经常开私家车上下班的男性占比高达75.57%,平均年龄37.51周岁,合二为一,正是油腻大叔!在中国,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叔,绝对是家里的顶梁柱,一早起来,不少大叔先是开车送孩子去上学,接着护送爱妻去上班,最后才轮到自己,该现象在清一色限行限购的北上广深更为普遍。与其说大叔开的是车,不如说是沉甸甸的家庭责任;

经常开私家车上下班的用户,更注重便捷、自由与舒适:坐地铁往往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,但开车基本可以实现点对点,对于有家有室的大叔而言,直达等便捷性特别重要,尽量别折腾家人;一上地铁,我们就能听到禁止吸烟、严禁喧哗等温馨提示,开私家车上下班就自由多了,在半路可以降点车窗、想点工作、回忆下初恋,不知不觉一根“小快乐”就没了,如意犹未尽,还可以再来根;无论坐公交还是坐地铁,在上下班时间段,免不了会拥挤,尤其是大夏天,拥挤的车厢总会有些尴尬,开私家车上下班,可能路面会很拥挤,但车内舒适多了;

开私家车上下班也有不少缺点,首先是耗时长,2023年全国每天平均耗时54.6分钟,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高达一两个小时,其次是成本高,光油钱,2023年全国每天开车上下班平均花费21.28元,北上广深至少四五十元,会让不少青年用户望而却步,更有可能乘坐地铁;

大叔用户是车企努力夯实通勤车市的根基。

坐地铁凸显准点、便捷与便宜,直击开车的不准时、高成本等软肋,地铁正在重新定义青年用户的“第一通勤方式”

2023年,解封后,有车家庭经常坐地铁上下班的比例由2022年10.04%飙升至13.26%,虽然离私家车还有很长一段距离,但已跃居第二位置;

有车家庭经常坐地铁上下班的女性偏多,2023年占比58.82%,与男性主导的开车通勤差异显著;整体年龄34.54周岁,比开车用户年轻;每天成本11.72元,仅是开车的二分之一。坐地铁上下班还有准点、便捷、便宜等诸多优点;

2023年,有车家庭坐地铁上下班每天耗时1小时20分钟,这有一定的必然性,首先地铁存在两头或步行或骑车之最后一公里难题,其次青年的居住地与上班地往往更远,再次地铁主要在大城市,通勤时间原本就长,开私家车每天更得1.5~2小时;

近几年,随着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,和武汉、杭州、重庆、西安、成都、苏州、东莞、郑州等新一线城市等加速普及地铁通勤,潜移默化中已对通勤车市形成一定侵蚀。未来的侵蚀力度只会进一步强化,2024-2030年,地铁等轨道交通不仅会加速扩大运营里程,而且会向低级别城市渗透。期间,地铁除了会重新定义青年用户的“第一通勤方式”,也会强势挑战私家车的第一位置。

滴滴出行等平台,如能借助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提升网约车的价格竞争力,有重新定义女青年“第一通勤方式”的潜质

2023年,有车家庭通勤用户经常坐网约车/出租车上下班的占比,由3.01%升至4.14%。网约车在一线城市、新一线城市的分布,都明显高于有车家庭的整体通勤水平;

对比开私家车上下班,乘坐网约车/出租车除了不能随意抽烟,同样有便捷、舒适等优点,还有下车后直接走人,不用考虑停车、养车等独特优势。北上广深不少大城市的写字楼的一天停车费,少则五六十元,多则上百元,天天坐网约车上下班,可能都用不着这么高的费用……诸多特征让网约车/出租车对女性通勤人员更加友好。2023年,有车家庭的女性通勤选择网约车/出租车的比例高达61.18%,平均年龄仅有32.22周岁,两者合二为一,就是典型的女青年;

有车家庭乘坐网约车/出租车上下班的每天成本为25.82元,虽然高于私家车,但结合养车、停车等统筹考虑,坐网约车的综合成本其实低于私家车。网约车/出租车的明显短板在时长,由于存在叫车、等车等情况,每天平均接近一个小时。截至2024年初,新能源汽车在网约车/出租车市场已完成了全面普及,由于新能源产品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,滴滴出行如能基于新能源汽车全面优化价格体系,不仅会持续侵蚀开车上下班的通勤份额,而且有可能重新定义女青年的“第一通勤方式”。

电瓶车凸显便捷、便宜与自由,直击开车上下班的易堵车、高成本等软肋,是有车家庭“一大一小”标配的大替补

2023年,与网约车/出租车类似,在有车家庭的通勤用户中,女性骑电瓶车占比也很高,2023年占比61.81%。但前者以女青年为主,后者以姐姐为主,骑电瓶车的整体年龄37.48周岁。对比开车上下班,骑电瓶车有便捷、便宜、自由、环保、准点等诸多优势,2023年,每天平均成本仅3.81元;

电瓶车的显著缺点是出行半径短和季节波动大,尤其是冬天,尤其是北方的冬天,很有可能骑不到1个小时,还有舒适性差、安全性低等缺点。综合分析,电瓶车核心场景在短途用车,对代步型电动汽车有一定的替代性。如有车家庭的女性更多考虑经济性因素,春天、夏天、秋天可以选择骑电瓶车上下班,冬天可以考虑坐网约车,积极构建3+1的日常通勤模式。在节假日的非通勤场景,家庭出行可考虑以男性经常开的私家车为主,潜移默化中助推大节能车发展;

过去十多年,不少中国人的上下班通勤方式,逐步由骑电瓶车升级到了开私家车,接下来不排除“逆行”的可能,电瓶车将成为有车家庭“一大一小”标配的超级大替补,尤其是存在10公里以内的短途通勤需求的有车家庭用户。理论上,蔚来、小鹏、理想、极氪、哪吒、零跑、欧拉、智己、昊铂等一堆新能源车企或品牌,只要坚持纯电路线,就有必要权衡电瓶车方案,存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较大概率。

在有车家庭的通勤方式中,除了开私家车,坐公交的占比也遭遇了挤压

2010年之前,在北上广深等中国大城市,公交绝对是主要通勤工具。近十五六年,随着私家车、地铁等新通勤方式的快速普及,有车家庭的公交通勤占比大幅降低,即便近几年,北京等不少城市为鼓励公共出行,在重点路段设立了公交专用道,也无法有效扭转公交占比的下滑趋势。2018-2019年有车家庭公交通勤占比由11.05%下滑至10.16%,疫情三年则是断崖式下滑,疫情结束的2023年虽有反弹,但仅有8.38%,大幅低于2019年的水平。2023年北京顺应趋势,取消了部分公交专用道;

2023年,公交车的核心卖点仅便宜相对突出,每天坐公交上下班的平均通勤成本6.41元,但对比电瓶车,公交的便宜并不突出,在短途通勤场景,容易遭遇电瓶车的挤压,另外,准时不如地铁,舒适不如私家车,在中途、长途通勤场景,容易遭地铁、私家车等挤压;

在公交通勤萎缩之际,受益最大的未必是私家车。

步行上下班凸显健身、便捷与环保,属于典型的“绿色出行”,能为车企创造出更多自驾游等非上下班用车场景的新机遇

随着城市规模、通勤半径的不断扩大,以及社会效率的不断提升,步行上下班占比快速被边缘化,2023年,有车家庭的步行通勤占比不及3%;

有车家庭经常步行上下班的用户非常有特色:男性绝对为主,2023年占比78.69%;年龄偏大,整体近40周岁;每天平均时长30分钟,远低于地铁、公交、私家车、网约车等通勤时长;每天成本仅有0.98元,不及一瓶矿泉水的售价,远低于主流通勤方式的成本;

有车家庭通勤用户选择步行上下班的主要因素有健身、便捷和环保,对比地铁、公交、私家车等主流通勤方式,步行、骑自行车属于典型的“绿色出行”,理应得到更多鼓励和支持。构建以步行为主的“绿色出行”体系,首先要缩短上班地与居住地的距离,这与当下不少城市流行的居住区、商业化等功能模块化的城市建设理念有些冲突,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,流行的国有企业、事业单位围绕上班地构建起集工作、居住、教育、娱乐、医疗等生态型建设理念,倒反是不谋而合;

步行通勤很少会危及私家车,倒有可能为车企创造出自驾游等更多非上下班用车场景的新机遇。

近十年,地铁的加速普及,和网约车与电瓶车的不断渗透,对有车家庭开私家车上下班的挤压愈发显著

2000年中国内地仅有四个城市开通地铁,运营里程只有127公里,地铁绝对是边缘化的通勤工具,哪怕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都是以坐公交上下班为主。2010年中国内陆开通地铁的城市数量升至12个,运营里程升至1418公里,北京、上海等极少数城市开始进入地铁时代。2020年中国内陆开通地铁的城市数量飙升至44个,运营里程飙升至7655公里,2023年城市数量进一步升至55个,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,继北上广深后,武汉、杭州、南京、西安等多数大城市,都进入了地铁时代;

坐地铁具有准点、便捷与便宜等诸多优势,直击私家车不便宜、不准时等软肋,非常适合数量庞大的上下班通勤用户。2023年,在北上广深之四大一线城市的有车家庭的通勤排序中,地铁占比突破30%,直逼私家车,在无车家庭通勤排序中,地铁占比早已遥遥领先。新一线和二线的有车家庭的地铁通勤占比分别为15%、10%,仍有很大增长空间;

除了地铁,不断渗透的网约车、电瓶车等其它通勤方式,也在不同程度挤压私家车的空间。

未来十年,更多大城市将全面进入地铁主导的新通勤时代,大概率会持续强势挤压开私家车上下班的生存空间

近十年,地铁等轨道通勤对私家车的挤压仅是开始,且局限于北上广深等少数大城市,未来十年,才是真正的强势、全面冲击;

目前,主要大城市至2035年的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目标都非常激进:2022年8月,北京正式批复《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(2020年-2035年)》,规划线网总规模约2683公里,包括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交通;上海地铁规划2035年轨道总线路要达到1642km,其中地铁线路长1055km;广州构建了高速地铁、快速地铁、普速地铁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,总规模达到53条,2029公里,与上一轮规划对比,新增30条、1004公里线路……

对比2023年的运营里程,2035年中国大城市的地铁等轨道建设的目标普遍增长两三倍,重点在市区的精细化布局与向郊区的加速拓展,届时TOP20城市的轨道交通的运营里程,会整体高于2023年北京、上海的水平,中国多数大城市将实现以地铁为主的通勤格局;

如广大车企依旧陶醉于窝里斗,未来十年很有可能被温水煮青蛙。

女性与青年两大群体,快速成为地铁、电瓶车等挤压私家车通勤空间的核心突破口

截至2023年,中国有车家庭仍有70%的拥车数量仅有一辆,再加男性往往承担着更大的家庭责任,使得有车家庭开私家车上下班主要是男性,2023年占比高达75.57%。地铁等通勤方式的快速崛起,主要受益于对成本、准点等更敏感的青年、女性用户。2023年,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女性占比近60%,35岁以内的青年占比近70%;

有长距离通勤需求和时间敏感的青年、女性,更有可能选择地铁;有短途通勤需求的和成本敏感的,更有可能选择电瓶车,甚至步行;有同等距离通勤需求的,如成本敏感,可能选择公交车,如便捷敏感,可能选择网约车……目前,针对开私家车上下班,已基本形成多元化的替换选择;

随着晚婚晚育,甚至不婚不育现象的越来越盛行,和青年、女性越来越集中大城市,以及大城市对开私家车上下班的侵蚀越来越严重,再加中国车市的销量重心越来越集中大城市,车企亟需思考与破解如何更好满足青年、女性两大群体的通勤需求。

未来十年,面临地铁等的强势挤压,车企不仅要挖掘通勤潜力 ,更要拓展非上下班场景,避免被温水煮青蛙

目前,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,已全面进入地铁主导的时代,未来十年,多数省会与副省级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的里程,都将超过目前北上广深的水平。如顺利推进,地铁将全面主导中国内陆大城市的日常通勤,期间如车企的战略重心仍聚焦当下的通勤场景,多数车企将遭遇剧烈冲击;

地铁等新通勤方式的快速崛起,主要受益于青年、女性等群体,因为私家车的高成本、不准时等对上述群体非常不友好。车企大力发展低使用成本的小电动,哪怕燃油版的K型车,甚至投放电瓶车,都是迫在眉睫需要思考与布局的;

除努力挖掘日常通勤的增长空间,车企也得积极布局非通勤场景,针对全职太太、退休人员、家庭出游等用户的非上下班用车需求,积极投放适合代步的小电动与电瓶车,适合自驾游的大节能车等产品。除此之外,广大车企更得团结协作,积极携手与相关部门沟通扩大停车场、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,进一步挖掘私家车的增长潜力。交通部、住建部、工信部等相关部门更得心领神会,积极履行好自身职责;

未来,车企最大的竞品不是自己,而是地铁等新通勤方式,但目前多数车企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该风险,仍旧陶醉于价格战等,继续这样下去,未来十年,多数车企将被温水煮青蛙!








来源:中国网

【责任编辑:王京辉】
中青出行
中青出行

《中国青年报•出行周刊》官方账号,每天推送出行、科技、文化类

品了又品
工信部:我国已建立结构完整、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

“经过坚持不懈努力,我国建立了结构完整、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

2023-06-21 11:57
工信部:将加大工作力度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

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,当前,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

2023-06-21 11:57
国家发改委:加快先进充换电技术标准制修订

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欧鸿表示,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

2023-06-21 11:33
热门点击

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,昨日,中东部的雨雪天气稍有减弱,江西中

READ MORE

随着春节旅游市场逐渐降温,多条航线的机票价格跳水,花费比节假

READ MORE

据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(以下简称中国铁路北京局)消息,2月

READ MORE

记者从中国民航局获悉:今年1月,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明显提升,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