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中青汽车频道->> 汽车互联->> 正文
新能源汽车极寒测试不是流量密码

2022-12-20 11:04    来源:中国网

目前,三个信号显示中国新能源车市已经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新阶段,一是乘联会数据显示,11月新能源车国内再创新高达72.8万辆,批发销量渗透率达35.4%,换句话说市场上每卖出3辆乘用车,其中就有超过1辆是新能源车;二是发改委接受采访时介绍,截至8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99万辆,已经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;三是根据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的《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》,中国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截止,宣告中国新能源车市将正式摆脱“政策扶持”,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新阶段。

(2017-2022年,新能源市场月度批发销量一路走高,图片来自乘联会)

问题是,当我们将视角再聚焦一些,就会发现中国新能源车市发展并不平衡,尤其是位于高寒地区的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以及内蒙古部分等省市地区,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,整个东北今年前10月累计新能源销量不到9万辆,新能源渗透率仅为9.73%,远远低于平均水平。当下中国市场上的新能源车在高寒地区表现到底如何?新能源消费者、从业者的探究需求越来越急迫,这也催生出了各类新能源车的极寒测试,只是大量的测试里也夹杂着部分不和谐的声音。

冬季测试成了“流量密码”,“炒作”成了常态

“真实客观!”“续航基本腰斩!”,这些感情充沛,都以感叹号结尾的表达频频出现在新能源冬季测试里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话既不是车主评论,也不是网友留言,而是部分汽车媒体的文章标题。近几年,随着新能源市场的持续发展,从知名汽车网站到自媒体,一时间冬季测试成了香饽饽,但媒体监督在这里似乎变了味道。

动力电池性能受温度影响较大,大小媒体将视线投向冬季测试,好的一面是能为消费者提供真实选车参考,也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,这里有个重要前提,你的冬季测试要真的贴近消费者日常用车体验,不同车型续航表现也要真的具备横向可比性。现实情况骨感了很多,越来越多媒体逢讲新能源冬季续航,必灌装满满的焦虑感,消费者和汽车行业真的有收获吗?用娱乐圈的说法,冬季测试成了“流量密码”,“炒作”成了常态。

求真实却违背消费者日常用车习惯

类似重噱头轻实质的新能源车冬季测试,在网上比比皆是。比如各大媒体常用续航测试方法——充满电后不间断开车到SOC显示为0。问题是这个测试只模拟了家里有充电桩的小部分用户,有多少用户的日常用车场景是每天早起就是满电状态?再者SOC显示为0的车辆就没有续航了吗?大部分车辆这时都还有一定的续航能力,相关媒体的测试结果是否会误导消费者?

如果说是为了控制变量,让不同车型之间可以横向对比,那我们从客观出发,又发现部分媒体冬季测试的变量控制过于随意。比如长距离续航测试车辆行驶顺序带来的续航差异考虑了吗?测试续航很可能要从上午测到下午,气温很可能出现明显变化也没有被考虑在内。更不消说不同驾驶人的驾驶风格,是激烈驾驶还是平稳启停?

汽车测评乱象频出,自媒体领域更是重灾区,前有拆车评测被诉后法院认定,“未按照国家标准测量车辆内容空气甲醛含量,其明知乘用车内甲醛含量检测有相应标准但仍不采用,采用了极其不严谨的检测方式得出了不准确的结果”,后有续航评测,新势力车企手持车辆后台数据下场辟谣,“后台数据显示,续航测试期间的最高车速为124.7km/h。”“结合路况及后台油门踏板数据看,整个测试过程采用了相对比较激烈的驾驶方式。”

部分媒体极寒测试花样百出

原本冬季测试是遵循相应国家标准,或由各大厂商专业团队执行,或由专业测试机构接受委托落地,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消费者能买到可靠的汽车产品。现在汽车媒体纷纷入局都搞极寒测试,表面看蓬勃之态有了,可细究之下,公平吗?严谨吗?

诸如某些媒体的新能源冬测,冰雪路面下的车辆加速、制动、爬坡测试不一而足,乍看之下很全面,细看之下问题又过于扎眼,比如大家通过视频可以看到雪地路面车辙清晰可见,不同车辆加速或者制动时的路面状态不一致,如果一辆车在加速或制动前,前方路面已经有十几辆车压过,测试成绩又有什么意义?

国家标准GB/T 33829-2017里明确提出,雪的压缩程度和剪切强度对轮胎雪地牵引性能有很大的影响,这些参数不能忽略,但可以通过对垂直和水平的压实试验来定量这两方面的变化。比如使用CTI雪地硬度测试仪,就可以测量和表征雪面压实程度,以保证不同车型之间测试标准统一。

行业亟待更专业的测评机构出现

消费者也越来越清楚“测试标准”,明白“测试标准统一”的重要性。对媒体来讲,极限高寒测试可以做,但不要炒作,不要成为流量密码,避免出现低温充电速度测试里,浸车条件语焉不详,前一句将电量耗尽来充电,后一句给出的又是所有车型SOC30%-80%的充电时间,标准的浸车流程做到了吗?对行业来讲,极寒高寒测试要做,但亟待更专业的测评机构出现。

新能源汽车提出的“双碳目标”、控制化石能源消耗、交通清洁低碳转型,以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要求的重要战略抓手。只有以消费者的日常用车场景出发,用更加客观、科学、严谨的态度进行测评才是值得尊敬,和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加有利的做法。不为了噱头和吸引眼球,更不贩卖焦虑,这样的极寒测试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才更有利。(中国网)



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【责任编辑:王京辉】
中青出行
中青出行

《中国青年报•出行周刊》官方账号,每天推送出行、科技、文化类

品了又品
4月车市下滑超四成: 供应链风险逐渐缓解 消费信心尚待加强

5月11日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(以下简称“中汽协”)发布4月份

2022-05-13 10:07
北京市民反映:常态化核酸检测还有不便待改进

北京将连续三天在12个区开展区域核酸筛查。核酸检测作为新冠病

2022-05-13 10:06
汽车跨界融合面临挑战

为了提升品牌智能化水平,日前,全球芯片公司高通宣布和吉利、比

2022-03-22 10:15
热门点击

9月5日12时52分,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.8级地震,通往

READ MORE

9月5日12时52分,四川甘孜州泸定县(北纬29.59度,

READ MORE

当前仍有近23万高校师生员工需陆续返京返校,中秋、国庆两节临

READ MORE

8月21日8时至22日7时,河北邢台中西部、衡水中北部和石家

READ MORE